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、社会交流的桥梁,在乡村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 “三下乡” 社会实践活动部署,助力乡村文化振兴,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地方语言文化传承双向赋能,6 月 29 日至 7 月 1 日,蚌埠工商学院推普 + 语言调查乡村振兴实践团一行 10 人,在指导老师代晨雨的带领下,奔赴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榴城镇沙沟村,通过调查问卷、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以 “推普 + 语言调查” 为核心的暑期实践活动,用青春力量书写语言服务乡村新答卷。实践团成员们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,用专业服务村民需求,用青春力量书写服务乡村的崭新答卷。
一、推普筑桥,架起交流新通道
抵达沙沟村首日,实践团在村委的积极协调下,于沙沟村开展 “推普 + 语言调查” 活动。成员们首先与村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,了解村庄的整体情况以及村民在语言使用方面的主要问题和需求,随后在村委的协助下,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,向村民普及普通话规范知识。
在推普过程中,实践团围绕日常交流、政策传达、电商发展三大场景,开展 “个性化推普行动”。针对中老年村民,成员们考虑到他们与在外务工子女沟通的需求,专门设计了简单实用的普通话教学内容。他们走进村民家中,耐心地教老人用普通话进行日常问候、表达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等,还帮助老人调试手机视频功能,现场模拟与子女视频沟通的场景,让老人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普通话表达。面向返乡创业青年,实践团则将推普与电商发展相结合,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,解答他们在普通话使用方面的疑问。此外,实践团还为创业青年提供了一些电商推广的小技巧,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普通话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。
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推普行动,不仅让中老年村民能够用普通话与在外子女顺畅沟通,拉近了亲情距离,也让返乡创业青年借助普通话提升了农产品的销售效率,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沙沟村与外界交流的重要纽带。
二、趣语传声,唤醒语言新活力
为助力普通话推广走深走实,实践团在沙沟村开展了以趣味教学为载体的语言推广活动,巧妙融合知识性与互动性,让语言学习“活”起来、“热”起来。活动通过设置“方言转普通话” “趣味绕口令”等环节,引导村民在轻松氛围中主动开口、主动学习。年长村民在比拼中笑声不断,不少人表示“以前觉得普通话难开口,现在觉得也没那么遥远”。通过“趣语传声”,不仅增强了村民的语言意识,也逐步唤醒了乡村群众对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视。活动中,实践团还引导村民分享自身语言学习经历与生活用语习惯,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密码。此次实践既传播了国家通用语言,也尊重并保护了地方语言的独特魅力,实现“普通话推广”与“文化认同感”双提升。
三、乡音解码,留存文化活化石
为守护沙沟村语言文化根脉,实践团在开展推普活动的同时,开启了地方语言文化深度调研。运用问卷访谈、故事挖掘等方法,成员们从老人们口中采集到了大量的 “农耕谚语、民俗歌谣” 等方言素材。这些农耕谚语蕴含着当地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智慧,民俗歌谣则反映了村民的生活习俗和情感表达。通过与老人的交流,成员们了解到这些仪式性方言词汇有着特定的含义和使用规则,是沙沟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成员们详细记录了这些词汇的使用场景、表达的意义以及相关的民俗背景,梳理出沙沟村文化传承的密码。在访谈 “乡音记忆对乡村认同的影响” 时,成员们与不同年龄段的村民进行了交流,了解他们对乡音的情感和看法。许多村民表示,乡音是他们身份的象征,是连接家乡的重要纽带,听到乡音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。
四、实践总结,青春赋能新起点
本次 “三下乡” 实践活动,蚌埠工商学院推普 + 语言调查乡村振兴实践团将语言服务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,在助力沙沟村 “打破交流壁垒” 的同时,也守护了 “文化根脉传承”。实践团成员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到了语言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,他们表示,这次实践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,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,也让他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未来,实践团将持续深化 “语言 + 振兴” 实践路径,探索地方语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,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语言动能,让沙沟村在语言文化的助力下实现更好的发展。